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19-03-06
中青在线北京3月5日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百姓来讲并不陌生。它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中学课本里和公务员的考题中。今年,正确答案多了一条: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11页,就业优先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就业”二字由传统民生版块升级为宏观调控内容。
这不仅仅是就业在《报告》里的“座位调整”,更是国家重视“就业”地位的证明。国务院常务会上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保障就业”成为政府“最要紧的责任”。
宏观政策“置顶”就业
在一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曾透露,他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两张“汇总了上百个经济数据的表格”。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就业”无疑是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注意到,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本职工作“就业”相关的内容呈现在民生版块,今年则不同,稳就业写进了“宏观政策”。
2018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谈及2019年的工作时,宏观政策层面就已经提到“就业优先”。
“这释放了更加稳就业的信号,让老百姓在就业问题上放心,也意味着当前我国推进就业的工作还有改进的空间。”戴元湖说。
尽管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意义上,就业本来就是宏观政策,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社会政策要对就业发挥兜底性作用。
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8%~5.1%之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均落实了上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量化指标任务。从数据上看,就业“稳”了,为什么还需要提升到宏观政策层面呢?
“因为不确定性。”戴元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以江苏为例,去年就业形势不错,城镇新增就业创153万人的历史新高,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左右和2.97%的较低水平,但并不能高枕无忧。
报告里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