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伊始,记者就稳就业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记者:在过去的2018 年,稳就业一词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将稳定就业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您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如何? 刘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时要求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以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其中将稳就业摆在“六稳”之首,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强调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当前,我国就业大局稳中向好,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创历史新高,连续第六年超过1300万人;二是失业率保持低位,去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为近10多年来最低水平;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工资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就业人员工作稳定性增强,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829元,同比增长8.3%;四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在稳就业中占据着“压舱石”的地位,比如,四川省2018年107.09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第三产业新增76.34万人,占比71.29%。 总体来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这与人社部门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对于就业工作来说,有成绩也有压力。您认为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今后将面临哪些挑战? 刘家强:当前,随着我国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贸易摩擦因素的影响等,劳动力需求量降低,就业压力较大。 一是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持续凸显。一边是高技能人才紧缺,一边是高校毕业生结构性错配,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二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就业形势的不确定,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制造业相关产业链,给我国就业带来一定冲击。 三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仍显不足。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要远远高于一、二产业。对比发达国家,无论从体量还是就业密度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四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某些行业就业岗位的数量有所变化。 五是隐性失业显性化。产能过剩行业逐渐萎缩将释放出大量劳动力,比如近年来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等导致部分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但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的需要,因而就业质量下降。 记者:作为人社部门,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今后一段时期,人社部门为稳定就业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刘家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 “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必须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尤其重要。 首先要以改革稳就业。就业问题错综复杂,稳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归根结底还是落在改革上。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到了爬坡上坎的阶段,需要打出“组合拳”。要推动经济与社会体制同步改革、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良性互动,实现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其次要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提高政策瞄准的精度和实施的力度。要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细化政策内容, 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进一步完善社保体制,对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起到最基本的保障;完善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改进提升就业服务,规范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强化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切实激发民企活力,给予中小企业制度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经营困境。 最后要以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比如,在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推进返乡创业试点和示范县创建。在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方面,要高度关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及时调整高校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解决好去产能和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要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用足用好今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的1000亿元, 为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提供培训,指导去产能企业科学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多渠道筹措安置资金,妥善处置职工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等。